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4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95篇
财政金融   170篇
工业经济   211篇
计划管理   780篇
经济学   1325篇
综合类   612篇
运输经济   39篇
旅游经济   136篇
贸易经济   490篇
农业经济   1051篇
经济概况   62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453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效应,论文基于变异系数—层次分析法测度绿色产业发展水平,通过空间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Kernel密度估计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继而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正在快速提升,但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及“俱乐部”发展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呈梯度递减演进趋势,且整体及东、西部地区具有明显多级分化现象;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整体及东、中部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则有抑制作用。对此,应充分重视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布特征及数字普惠金融异质性支撑作用,强化省份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实现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2.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3.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基本战略格局的科学基础尚未延伸至海洋层面。海域"双评价"作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存在理论缺失、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以海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类海洋活动出发,探索海域"双评价"的实践方案,建立"双评价"到海域利用优化的科学逻辑,指出基于"双评价"的海域利用冲突识别是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以温州市海域为例,基于本底资源从空间、渔业、环境和生态四方面进行单要素承载力测算,以此获得海域综合承载力作为监测预警的标志。选择渔业用海和建设用海两类典型用海进行适宜性分析,确定海洋空间利用的最优布局,判断海域利用空间冲突。结果表明:温州市沿海区县的海洋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分化严重,龙湾区与洞头区渔业资源开发超载;乐清市与龙湾区的海洋环境超载。渔业用海适宜面积占比较低且分布于远海地带。不适宜区域集中于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入海口岸海域。建设用海适宜区域集中于近岸海域,远海区域距离城镇与交通较远,自然条件中水深较深,成本较高。苍南县和平阳县海域利用冲突较少,用海布局合理。乐清市、龙湾区与洞头区存在显著冲突。"双评价"的实践与应用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的关键,能够综合识别海洋利用的冲突,有助于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4.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 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 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 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 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 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 过程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建设空间 存在高需求流量;借助水文空间流,服务需求由建设空间被分 配至同一集水区内具有洪涝调节能力的生态空间中;被投射为 高服务需求的生态空间大多规模较大或紧邻高需求的建成空 间。通过控制流量、扩展流区域、增加流方向和提升生态空间 服务供应能力,能有效调控投射于生态空间内的洪涝调节服务 高需求。  相似文献   
75.
以山西省首批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及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其空间结构和分类特征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样本点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分布高密度区域主要在山西省中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北部和西部分布密度较低。山西省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资源,五种乡村发展类型中,特色文化型村庄占比最大,休闲农庄和城郊发展型村庄相对较少。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6.
以武汉东湖绿道湖中道为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分析游客游憩行为特征和绿道使用影响因素,运用核密度估算法(KDE)研究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绿道的使用对象非常广泛,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游客均具有较好的吸引力;2)绿道居民和游客出行陪伴状况及性别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社会交往需求成为绿道游客游憩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3)游客活动类型选择受年龄和活动强度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偏好活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年长的游客趋向于选择强度较低的活动;4)闲暇与否成为影响游客和居民出行的重要因素;5)游客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风光优美的自然景点、亲水平台、开阔广场、可达性高的驿站等是绿道的高使用密度空间。以此为基础,提出以游憩者行为特征与偏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规划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7.
在半围合式城市住宅中,感知密度是居住体验的重要环节。空中庭院能够缓解高密度环境中的拥挤感,优化其空间形态,是改善环境感知的建构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密度感知实验,能探讨与空中庭院形态相关的视觉因素——可视性和绿视率对环境感知密度的影响。将广州万科峯境作为原型建立15组以可视性与绿视率为变量的实验模型,通过采集受试者对不同环境感知密度的主观评价,反映实验样本的空间特征,进而分析主观评价与客观量化之间的关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半围合式城市住宅空中庭院的可视性与绿视率是影响居住环境感知密度的重要因素;呈线状分布的、具有视觉层次性的空中庭院更受大众青睐。  相似文献   
78.
胡安俊 《技术经济》2023,42(5):174-188
城镇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本文按照“是多少”“主体在哪里”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在简要回顾城镇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模型筛选,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3.41%~74.5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比照、与八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标研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由具有较大首位城市、较强吸引力、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承载未来主导产业和有效促进国家战略格局形成的核心城市群构成,是国家未来国土空间结构的大骨架。为此,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未来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和国家战略政策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依托路径依赖理论预测2035年中国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构成。  相似文献   
79.
周顾宇 《北方经贸》2007,(12):177-179
高校《个人理财》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理财知识对处于经济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进行理财规划的能力。因此,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个人理财的知识与技巧,更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针对高校《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特点,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教师可以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以及提高学生关键能力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指导。  相似文献   
80.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1980年代以来广州市外来人口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转向主要集中于近郊区,并逐渐向远郊区延伸。针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提出了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